我们的祖先在开始造字的时候,是从图画开始的。由于人们在生产、生 活上有些事需要记住或告诉别人,就刻个画作标记,逐渐演变为图画性的文 字。这种依照实物的样子描出简单的图形的造字方法,就是象形造字法。
象形字当中,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
来表示具体实物,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。
例如:“大”字,原来是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 的形状,手足展开,就表示“大”的 意思了。
许慎对象形所下的定义:“象形者,画成其物,随体诘诎,日、月是 也”。“画成其物”,就是将字形画成他所代表的物体的模样;“随体诘 诎”,就是让字的笔画随着物体的形状而曲折,讲的都是描绘实物形状的意思。
象形字存在的缺点
象形字虽然起源最早,但数量却最少。这是因为:
汉字里象形字为数不多,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。《说文解字》里象形字只有364字个。汉代以后,一千多年来只造了“伞、凹、凸”等少数几个象形字。
想一想:画鸟为何不点睛?
“乌”与“鸟”字相比,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横。
画鸟不点睛,这是为什么?我们知道,乌通体黑色(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,古人称鸦)。 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,看上去就不分明了。所以“鸟”字点睛,“乌”则不见其睛。
“乌”字耐人寻味,恰在这不点睛上。据说,小乌雏出生后,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,待羽 毛丰满可以独立觅食时,它要叼食六十天报养其母。这叫反哺。因此乌在古诗文中成为孝道的 象征。
据说在南北朝时,有一位画家张僧繇,在墙上画了四条龙,后来经人多番要求,给其中两 条画了眼睛,这两条龙便腾飞升天了。成语“画龙点睛”即来源于此。